奉贤区是上海市南端的郊区,位于杭州湾北岸,邻近东海,是一个宜居宜业的滨海之地。这里气候温润,风景秀丽,被赞誉为南上海的明珠。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奉贤作为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毅然站在了现代化建设的前沿。
但是,你知道吗?奉贤区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它曾经是先秦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
奉贤史前文明的发展
奉贤区有良渚文化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这说明奉贤先民曾在这两个文化时期生活过。良渚文化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一种文化。由于其首先被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区良渚镇,因此被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文化。
马桥文化是距今四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因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乡首先发现而得名。
根据考古发现,奉贤区的柘林镇和江海镇有两处良渚文化遗址。这两处遗址均位于冈身高地之上,记录了奉贤远古居民面对风暴的侵扰,筚路蓝缕,不断成长发展的历史。
柘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等物品,其中有些器物上还有刻画符号,如水稻型刻划纹。这些都表示柘林遗址受良渚文化深入影响,受福泉山遗址统治,但仍具有自身特色的聚落遗址。
在柘林遗址中还发现了墓葬,随葬的器物主要有双鼻壶、陶器、玉器等。这些墓葬反映了当时奉贤先民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崇敬。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奉贤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等级制度的社会组织。
江海遗址是一处马桥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马桥文化时期的印纹陶凹弧足鼎、印纹陶曲折纹鸭形壶、印纹陶篮纹罐等陶器。这些陶器制作精美且器形丰富,说明当时的陶器制作水平比良渚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
江海遗址中还出土了各种不同形状的青铜镞,这说明狩猎活动在当时虽不占主要地位,却也是当时经济活动的重要补充。同时,这也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物,表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奉贤史前文明的发展,反映了奉贤先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不断创造和进步的精神。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农具的革新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他们的捕渔业是奉贤先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畜牧业有了初步发展,他们的手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他们的村落定居是当时先民的居住形态。这些都为后来奉贤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奉贤神话传说的影响
神话传说表达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是建构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材料。早在数千年前,奉贤先民就已在上海最古老的海岸线——古冈身以西的沧溟之滨栖居繁衍,书写出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原始社会末期治水英雄大禹、西周康王姬钊、春秋时期的吴王三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以及孔子弟子言偃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这些神话传说共同建构了奉贤早期的文化形象。
其中,最为著名和影响深远的是吴王三女传说。吴王三女指吴王夫差之女西施、夷吾、鲧鱼。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吴王夫差献给越王勾践以图换取和平。夷吾是西施之妹,也是一位绝色佳人,被吴王夫差纳为妃子。
鲧鱼是西施之姐,也是一位美人,被吴王夫差封为夫人。这三位美女都出生于奉贤区柘林镇西施村(又称姑娘村),并在那里长大成人。她们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命运和故事,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歌颂和传颂的对象。
吴王三女传说不仅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反映了当时奉贤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个传说也展现了奉贤地区作为一个滨海地区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奉贤先民不仅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也与东南亚等地区有着广泛的往来和影响。这些都为奉贤后来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奉贤农业生产的进步
农业是先秦时期奉贤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奉贤地区气候温润多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在春秋战国时期,奉贤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品种的增加。奉贤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这是由于当地的水利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的。水稻是一种耐水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农作物,是当时奉贤先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除了水稻外,奉贤先民还种植了其他一些农作物,如小麦、黍、稷、豆类等。这些农作物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的多样性,也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肥力。根据考古发现,柘林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上有水稻型刻划纹,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的技术。
同时,柘林遗址还出土了小麦、黍、稷等植物残存,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开始种植其他农作物。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奉贤先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各种工具,如石锄、石镰、石斧、石锯等。这些工具虽然简陋,但是能够满足当时的生产需要。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奉贤先民开始制造和使用青铜锄、青铜镰等更为精良和耐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反映了当时奉贤先民对金属加工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根据考古发现,江海遗址出土了青铜锄、青铜镰等农业工具,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奉贤先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如旱地耕作、水田耕作、轮作制度等。旱地耕作是指在没有灌溉条件或灌溉条件不好的地方进行的耕作方式,主要种植小麦、黍、稷等干旱性强的农作物。
水田耕作是指在有灌溉条件或灌溉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的耕作方式,主要种植水稻等耐水性强的农作物。轮作制度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保持土壤肥力和防止病虫害。
这些农业生产方式都体现了奉贤先民对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根据考古发现,柘林遗址和江海遗址都有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的痕迹,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掌握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方式。
总之,奉贤农业生产的进步,反映了奉贤先民对自然规律和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探索。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了适合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采用了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稳定。这些都为奉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奉贤捕渔业和造船业的兴盛
奉贤地区地处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海洋资源。在先秦时期,奉贤先民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发展了捕渔业和造船业,成为当时奉贤经济的另一重要支柱。
捕渔业和造船业的兴盛,不仅增加了奉贤先民的食物来源和物质财富,也促进了奉贤先民的海洋文化和海上交通的发展。
捕渔业的发展。奉贤先民从事捕渔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柘林遗址和江海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鱼骨、鱼鳞、贝壳等动物遗存,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开始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捕渔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奉贤先民逐渐掌握了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捕渔工具和方法。他们使用了各种形式的网、钩、竿、筐等工具,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捕鱼、捕虾、捕蟹等活动。他们还使用了各种方法来保存和加工鱼类和其他水产品,如晒干、腌制、熏制、煮制等。
这些都使得奉贤先民能够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增加食物来源和营养供给。
造船业的发展。奉贤先民从事造船业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柘林遗址出土了一些木制船模,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木船进行水上运输和交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奉贤先民逐渐掌握了更为先进和复杂的造船技术和材料。他们使用了各种类型的木材、竹子、藤条等材料,制造了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船只,如独木舟、竹筏、木排、木舟等。
他们还使用了各种装置来提高船只的性能和安全性,如桨、帆、锚、罗盘等。这些都使得奉贤先民能够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增加交通便利和交流范围。
总之,奉贤捕渔业和造船业的兴盛,反映了奉贤先民对海洋资源和水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了适合的捕渔工具和方法,采用了有效的保存和加工方式,实现了捕渔业的增长和稳定。
他们根据当地的水域条件和交通需求,选择了适合的造船材料和技术,采用了有效的装置和导航方式,实现了造船业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都为奉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奉贤商业交流和货币流通的繁荣
奉贤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在先秦时期,奉贤先民通过水路和陆路,与中原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商业交流和货币流通,成为当时奉贤经济的又一重要特色。
商业交流和货币流通的繁荣,不仅增加了奉贤先民的物质收入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奉贤先民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
商业交流的繁荣。奉贤先民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水产品、手工制品等作为商品,与其他地区进行了贸易活动。他们通过水路,利用造船业发展出来的各种船只,沿着长江、钱塘江、杭州湾等水道,与中原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进行了商业往来。
他们也通过陆路,利用马匹、牛车等交通工具,沿着吴越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道路,与周边地区进行了商业交换。这些商业交流不仅使得奉贤先民获得了各种珍贵的商品,如丝绸、玉器、金银、珠宝、陶瓷、茶叶、香料等,也使得奉贤先民传播了自己的商品和文化,如水稻、鱼类、竹器、木器、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等。
这些都使得奉贤先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
货币流通的繁荣。奉贤先民在商业交流中使用了各种形式的货币,如贝币、布币、刀币、铜钱等。这些货币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交换和计价,也反映了当时奉贤先民对货币制度和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根据考古发现,柘林遗址和江海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货币遗物,说明当时奉贤先民已经开始使用货币进行商业活动。其中,柘林遗址出土了一些贝币和布币,说明当时奉贤先民使用了最早期的货币形式。
江海遗址出土了一些刀币和铜钱,说明当时奉贤先民使用了更为发达和统一的货币形式。
总之,奉贤商业交流和货币流通的繁荣,反映了奉贤先民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和接触。他们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了适合的商品和货币,采用了有效的水路和陆路,实现了商业交流和货币流通的增长和稳定。
这些都为奉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