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9日,奉中医人装起行囊、大包小裹,将江海路号院区迁至南奉公路号。起初,亲历者们都以为十年前的搬迁,仅仅是一种旧貌换新颜的寻常事项,直到他们遇到无力照护的孤老,目睹泣难成声的家属,听闻千里求医的工友,握过带着余温的孱弱……时代赋予新奉中医人的,虽微致远。
搬迁当日
牵念万家真情暖心
随着搬迁“焕新”面貌的,首先是门口那栋八层的门诊大楼。拾级而上来到七楼,心电图、B超、胃肠镜……一整层医疗检查区域一目了然。一站式完成各类预约与检查,这在功能受限极为严重的老院区,委实无力。
搬迁后的新门诊楼
从江海路老院步至南奉公路的新院,几百米的距离只需要10分钟的脚程,而从小看着奉中医长起来的家乡人们,已经盼了31年。
老江海路
老院的落叶步道
“你有点像我女儿。”说完这一句,高阿姨托起护工小刘的手,轻轻吻了一下。高阿姨近八十岁了,是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老面孔了,几进几出的经历,令她对这6个床位的病房和与此相系的医护都非常熟悉。这间特殊的病房,是危重患者的一隅安宁之地。
老院走廊
老院步梯
检验科“独处”一方
回溯十年前,老旧、局促的急诊科,仅仅拥有28张输液椅和14张留观床位,就连急诊外科和骨科的医生,工作还掺杂“半兼顾”的味道。实难想象,十年之后,急诊量翻了4.15倍,从年的人次到如今的人次,医护数从23人扩至专业梯队的56人之多,“软硬件”的大幅升级,令奉中医人对守护全区一百多万百姓“急难危重”治疗的生命红线,第一次有了底气。
车队助力搬迁
始于专注久于突破
身为奉贤医院,奉中医传承中医技术,也铭记中医服务的使命,刻在奉中医人骨子里的热情,一如老院花坛的青松,倾倾如盖,永葆本色。新院不仅迅速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成立中医夜门诊,扩大中医特色诊疗区域,开展艾灸、脐疗、拔罐、刮痧等53项中医适宜技术,更是将传统的针灸、推拿、康复区域提能升级,排长队等治疗的光景,不负重现。前几天,在奉中医复诊已达30个年头的陈先生,站在其“御用”医师陈友根的诊室前,感叹道:诊室用上热水了,陈医生推拿病人的手也暖了。
老院门诊楼内外
患者家属KELLY曾在手写感谢信中说:妈妈能每天去早市买菜了,非常感谢许雷医生。因母亲身患肿瘤,她辞去了美国优渥的工作,来到奉中医寻医问药,在搬迁后新成立的治未病科,老太太对着许医生连翘大拇指,如今人在异国的她,依旧每周吃着快递送达的中药,身体康健。相信每个华夏子孙对中医有期待、有信赖,这是奉中医人不竭的自驱力所在。
患者家属来信
医疗服务既要贴心,更要接地。随着精细化诊疗需求日益凸显,迁院后,奉中医将原有的大内科进一步拆分、细化成六大专科,开设中医专病专科门诊43个。医院有中医妇科、中医肛肠科、中医针灸科等20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辅助科室,特需专家门诊85个,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中药饮片处方量张,膏方余张。奉中医人们用不断夯实的基础和业精于勤的技术,接诊五湖四海的患者。
老院院景
厚植沃土聚力而行
勇气是压力下的优雅,奉中医既要向下扎根,更要向上生长。医院奉贤分院签约挂牌仪式举行。龙华总院特派十位专家担任奉中医十个临床科室托管主任,通过指导查房、开设专家(特需)门诊、开展讲座、远程诊疗等形式,医院同质化管理。陈红风、钟逸斐、医院的主任级专家,在奉中医的患者中口口相传,就诊只需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