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上海市援鄂医疗医院北楼二楼、三楼危重病区。来自奉贤区的医护人员在承担医护工作的同时,积极为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细致入微的照顾,赢得了病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充满阳光的自信,感染着周围人。
“我一般不轻易表扬,但我就是要表扬上海医疗队!”
医院三楼,危重病区。
“焦虑——无助——绝望——恢复信心,看着这位病人一点点好转,心里特别欣慰。”说起30床的病人,医院内一科护士长蔡海英印象特别深刻,“他是武汉一家大学的教授,今年65岁,我们都叫他范老师。”
“家里还有两个人也中招了,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范老师一直在嘴边念叨这两句话。1月30日,蔡海英第一天走进医院三楼危重病区,她从交流中感觉到,带着呼吸机的范老师有点焦虑。于是,蔡海英来到他床边,轻声说:“范老师,现在国内外都在为治疗新冠做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要有信心!”
医院已经有一阵子,情绪从一开始的焦虑、无助到后来的绝望。每次,蔡海英和其他护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帮助他擦身、换床单、换被套、换尿不湿,全部清理干净。或许是感受到护士们的悉心照顾,范老师颤颤巍巍地向她们竖起了大拇指。
范老师最绝望的时候,无论护士说什么,他都是摇头。护士给他换药,他摇头;护士给他喂饭,他也摇头,拒绝进食。蔡海英见状,先用纸巾擦掉呼吸面罩外面的水珠,再用温水轻轻擦拭着范老师的脸。一边擦一边劝:“要吃一点才有抵抗力,才能有力气和病毒做斗争。”几次下来,范老师似乎听进去了,慢慢开始进食,哪怕只有吃一点。
现在,护士们每4小时一班,无论谁交接班,都会特意交接一下病人的情绪和进食情况。
情况在一天天的好转。范老师的家属打电话来时,也经常提醒范老师说:“要相信医生护士,积极配合他们。”蔡海英每天都来到范老师的床边,对他说:“范老师,你一天比一天好,要加油啊!”护士们一有空就和他聊天,拉拉家常,缓解他寂寞的情绪。
“范老师整个人的心态好很多了。”蔡海英说道,现在,他积极配合治疗,气色恢复得不错,并且拿掉了呼吸机,换成高频吸氧,已经能下床走路了。
护士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病人的认可。“我一般不轻易表扬,但我就是要表扬上海队!你们做得真的不错,为你们点赞!”范老师坚定地说道。
“当我握住老人的手,他渐渐平静下来”
90后的年轻护士身上,一种阳光、乐观的精神,也在悄然影响着病人的心态。
今年30医院呼吸科护士吴玲玲,是第一次参加疫情的救助工作。2月1日凌晨,她注意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一直在拉扯面罩。“刚进监护室时,病人可能会有一个‘人机抵抗’的过程。”吴玲玲心里暗自分析。“阿姨,机器打气的时候,用鼻子吸气;机器停的时候,用嘴吐气。不然的话,打气时,气体就打到你肚子里,肚子里的气越来越多,会难受。”吴玲玲陪在这位阿姨身边,一遍遍地教她如何配合呼吸机。渐渐地,这位阿姨的呼吸越来越顺畅。但她还是不放心,眼睛一直盯着屏幕看指标,或者盯着湿润呼吸道的“湿化罐”。看出阿姨的焦虑,吴玲玲在一旁轻声说:“阿姨,您放心。我一直在您身边,会及时加水;指标如果出现异常,仪器会报警的,您不要担心。”
现在,这位阿姨经常会亲切地叫护士们“玲玲”“小马哥”,还会问护士“你们有没有吃饭啊?上班怎么过来的啊?”这些,在吴玲玲看来都是一个好转的信号——她已经不再只盯着自己的病情,开始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的确,这位阿姨现在已取下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
60多岁的刘老伯因多年糖尿病,眼睛都看不见了。一开始,老人拒绝进食,护士劝他:要么喝点营养液吧。可他依然摇头。细心的吴玲玲注意到,老人的双手一直在不自觉的摆动,她心想:可能因为眼睛看不见,又没有家人陪在旁边,好多陌生机器接到自己身上,老人觉得害怕。于是,她很自然地握住老人的手,“这时,我感觉到他也握住了我的手。”此时,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人说话。当吴玲玲把勺子送到老伯伯嘴边的时候,他很配合,喝掉了营养液。
现在,老人已经换成鼻导管吸氧,每天吃饭时他还会主动说“我自己来吧。”说到这,吴玲玲脸上露出了笑容。
80多岁的陈奶奶两年前摔倒过,有精神疾病史,她不仅拒绝吃饭,还拒绝用药。陈奶奶不肯吃饭时,92年医院护士孙旦萍,就像哄小孩一样说:“这饭这么香喷喷,我看了都想吃,你尝一尝?”尽管每吃一口,陈奶奶都说吃不下,但吃着吃着,她的嘴角露出了笑容,最后吃了大半碗饭菜。吃完饭,她主动提出要喝水,被子热了要掀开。
病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在孙旦萍看来,不是麻烦,而是好转的信号。孙旦萍笑了。
“下一次,我依然会主动报名,奔赴前线!”
一般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