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多,奉贤区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的赵英工作室里,76岁的张玉莉听说自己血压控制很好,开心地戴上红围巾,情不自禁地跳起新疆舞。知青回沪的她有高血压,还脑梗过,年就签了家庭医生。“这些年,政策越来越好,我的健康全靠家庭医生管着,他们把我当亲人,我有什么理由不高兴?”
图说:听说自己血压控制的好,阿婆不禁跳起了舞新民晚报记者左妍摄(下同)
“希望一辈子都在这里看病”
“这里以前是食堂,后来为了方便居民看病,改建成了家庭医生工作室。”张阿姨在奉贤西渡住了20多年,是社区综改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上海年率先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到了年底,又试点推出了“家庭医生2.0版”,也就是“1+1+1”组合签约。张阿姨毫不犹豫地签了全科医生金秀龙。“我希望一辈子在这里看病。”张阿姨说,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有全科医生在,她医院了;社区服务细致,让她特别放心,愿意把健康交给社区。
和张阿姨有同样感受的宋阿姨,今年80岁了。去年因脑出血半边瘫痪,在距离奉贤较近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她的签约医生赵英得知后,医院探望了她,还告诉她,“社区现在有康复治疗,欢迎你回来之后来找我。”宋阿姨从五院回家后,在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病房积极治疗,很快恢复了肢体功能。赵英说,医院成立了卒中中心,与西渡社区联动,除了上转病人外,病人稳定后也会转到社区进一步康复。
“要一直守护家乡居民健康”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改革,乡镇医疗机构陆续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承担起了保健、预防的重要职能。此后,家庭医生制度、1+1+1组合签约相继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起来。截至目前,上海家庭医生组合签约市民人数已超万。
图说:全科医生赵英给居民看病
赵英年毕业至今,扎根社区整整20年。年,她代表上海与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的家庭医生进行技能大比拼,最终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勇夺一等奖。第二年建工作室后,她的签约病人越来越多,如今已达人。现在,工作室团队已有26名医护人员,覆盖3个村4个居委。
缪云妹今年29岁,是土生土长的奉贤人。年毕医院和殷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规培,回到家门口的西渡街道担任医生。缪云妹说,能一直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也是很有意义的事业。去年,她在社区接诊了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前一晚酒喝多了,白天起来胸痛。尽管心电图检查没有异常,但敏锐的直觉告诉她,这可能是一名潜在的心梗患者。她坚医院胸痛中心,随即确诊后安放了支架。
缪云妹这样的规培生,如今留在社区的越来越多了。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海英介绍,这得益于年奉贤启动了医疗卫生人才的“凤回巢”计划,区里还出台了人才购房补贴、高校毕业生支医补贴、农村卫生人才专项补贴等“奉贤卫七条”政策,通过政策“引人、留人”,稳定了社区人才队伍并吸引了优秀医学人才来社区执业。如今,中心共有36名全科医生,设6个家医工作室。
图说:缪云妹嘱咐病人注意事项
“让医生和患者都有获得感”
奉贤,地处上海南部远郊,医疗资源缺乏,但是区卫计委副主任谢兴潜认为,医院的同质化服务,并非医院这一条路。实际上,鼓励专家下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正是奉贤区近年来所做的探索,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成功创建为奉贤区内首家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年5月起,联手医院全科医学系,打造远郊“复旦中山―西渡全科教学模式”。3年多来规范带教完成“5+3”全科医师规培生7名,“3+2”全科助理医师规培生40多名。“中山―西渡”全科教学门诊的成功经验,已在奉贤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以此打造全科医学“教联体”,充实远郊社区卫生人才力量。
谢兴潜说,专家技术查房、到基层坐诊就是解决一医院看病的问题,但是真正要把患者留在社区,还需要把专家的理念、技术真正留下来。奉贤除了每年安排百余名基医院进修学习、医院每年安排中高级技术人员到各社区坐诊、带教外,还鼓励各家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结对,鼓励先进发挥作用,带动其他社区一起发展。
针对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流失率高的问题,谢兴潜认为,首先要让医护人员有获得感。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自年至今,尚无全科医生流失,同时招聘了20多名规培生。今年,“奉贤卫七条”将增添更多内容,将覆盖更多相关医务工作者。
新民晚报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