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资源助推“橡筋琴”自然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
导语
本次分享的课题属于上海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教学一般课题,在年1月完成立项并开展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内外都十分重视课程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土资源融入课程项目能够打破书本教学的局限性,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将生活与学习紧密联系,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实施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能,与学科项目化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生活联系与拓展的教育理念非常契合。此外,本土资源融入项目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本学科众多的知识与生活,与其它学科知识相连,有助于实现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
问题的提出
“橡筋琴”项目是我校基于小学自然科教版教材第七册第八单元《声音与振动》中的内容开发而成的。课程试图以项目驱动的方式,通过完成一个橡筋琴的探索,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完成不同橡筋的发声,尝试琴盒产生共鸣,甚至利用DIS设备进行声音的采集与数据分析,从而发现橡筋琴中声音的一些奥秘。通过基于教材内容项目化改造及学生的深度学习,将相关琴的文化、声音的知识整合入橡筋琴课程中,让学生在事实情境下通过实践制作、优化设计和评价反馈等过程,了解琴的发展,学习声音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橡筋琴各部分的制作与功能探索,即帮助学生掌握单元知识,又丰富了概念获得过程中真正的体验过程,从而达成概念建构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多年来,“橡筋琴”自然项目化学习的课程资源仅限于教材、实验室器材和学校文化特色等部分校内资源,课程资源面较窄,造成了部分教学环节形式单一、枯燥,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等问题,降低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指数。然其实学校、家庭及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本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有利于拓展科学教育的空间、丰富教育方法、形式和手段,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从而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助推“橡筋琴”项目的实施与项目品质的提升。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橡筋琴”为载体进行小学自然项目化学习地策划、实践与评价,并挖掘出更多与课程相关的本土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项目品质,认识到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能将教材中原有的一些单元内容更系统化的呈现,提升教师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研究素养,培养学生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的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并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科单元核心知识的建构,形成单元整体意识。
研究价值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活读书,读活书”的教育理念,提倡我们开发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等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版)》中也都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本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早已不是什么热门话题,各大平台上的相关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通过资料检索,目前为止,借助本土资源构建或助推理工科类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却并不多,尚有许多挖掘和研究的空间和价值。因此,本课题试图通过挖掘本土资源,找寻具有当地特色的制琴材料、了解乡土琴乐器的结构、弹奏具有乡土气息的乐曲,为“橡筋琴”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品质,并在研究过程中提炼和挖掘将本土资源融入“橡筋琴”等物理和技术与工程类项目课程的方法与策略,从而为今后更多相关研究提供经验。
问题思考
1.关键问题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是合理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以“橡筋琴”为载体进行小学自然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看到学科核心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增强项目化学习的真实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在体验中培养综合学习素养,实现核心知识的再建构。
2.拟创新点
挖掘本土资源提升“橡筋琴”自然项目化学习,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丰富项目活动内容,扩大“橡筋琴”课程实施对象的范围,整合不同年级段相关的学科核心知识,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迁移、转换、运用和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实现核心知识再建构,培养整体意识,在项目化学习本身的设计外,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