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提升乡村风貌,年5月,上海启动新一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经过3年多不懈努力,全市已有超过个安置基地启动建设,5万多户农民实现签约,约1万户农民入住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家。
在奉贤区奉城镇的新奉公路奉浦东路口,一栋栋新楼已拔地而起。“这个就是我们的奉馨苑四期,总共农民集中安置居住的是11栋房子,可以入住总共户,带着商业,有多平方,以后建超市、老年人活动室都在这里面。这两个月里验收结束了就能交付了。”上海奉城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德强说,作为全市首个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项目,奉城镇把镇域内距离高铁、高压线、高速公路较近的农民房屋作为重点予以推进。
充分考虑农民生活习惯,市区两级进一步加大了补贴力度,并可灵活选择“上楼”或“平移”或“货币化退出”等方式。唐德强说:“第一批总共有户,给老百姓两种选择,一种是货币化,一种是拿房子,有户拿了钱,户拿房子。第二批今年也获批了,是户。”
奉城镇联民村陆应强一家是第一批签约农户,“我们家建筑面积是平方,选择的是房屋和货币同时置换的方式,选择了两套安置房,一套大致面积是平米左右,其余的选择了货币形式补偿。”陆应强说,再过几个月,80多岁的奶奶就会住进奉馨苑的新家,和晚辈们住得更近,“毕竟是在镇区,和我父母住得更近,老人年岁也比较高了,在镇区就医方便很多。”
上海9个涉农区都拿出位置较为优越的地块,用于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安置。在崇明城桥镇,去年1月启动的上海规模最大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安置项目建设已进入了装饰装修阶段。88栋住宅楼,可提供房源套。除了商业配套外,这里还有一座约平米的助老中心,未来提供社区卫生、助老餐点、日间照料等服务。上海地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崇明项目总经理王自若告诉记者,“结合老年人住宅特色,设置了三栋60平方的住宅,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电梯是无障碍电梯,通过连廊,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连通,下雨天也没事。”
通过拆除“小、散、乱”的旧农房,协同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生活污水治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和支持。附近的港西镇团结村这次已有64户签约“上楼”。在村党支部书记沈玮看来,以此为契机,也为乡村业态不断优化提升奠定了基础,“我们一直在改变思路,我们村里有农家乐、民宿8家,现在准备引进有管理经验的团队,让村里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多个区还探索实践了政企联合开发模式。市住建委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专班负责人曹平举例说,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项目就是该区与国盛集团和农发行上海市分行合作,以企业作为开发承贷主体,由农发行提供金融支持,以国盛旗下的思尔腾公司在本村的综合产业运营为还款来源,村民自住一套,另外一套可托管给企业运营,获得稳定租金收益。“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部分年轻村民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也选择归巢创业,通过开办民宿、咖吧、创意门店等助力乡村业态提升。”曹平说。
到今年底,上海将在实现本轮5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基础上继续有序推进有意愿农户的签约工作,其中,“三高两区”,也就是高速公路、高铁、高压线,生态敏感区、环境敏感区周边受影响约2.9万户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约2.2万户的零散居住的村庄形态得以优化。
曹平表示,通过制定-年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形成一条体现上海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之路。“‘十四五’后三年,还要持续平稳地推进这项工作,到年底,对‘三高两区’的农户,有意愿参与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户,要基本实现相对集中居住。”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李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