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上海市嘉医院大门上粘贴了关舱封条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下旬以来,车水马龙的繁华大上海,进入了少有的“停摆”状态:公交、地铁、轮渡暂停运营,商铺暂告歇业,原本繁华的地段行人寥寥……上海,许久没像现在这般安静了。
在采访一线抗疫人员的过程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这些鏖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有的置身社区,挨家挨户做核酸采样;有的驻守方舱,悉心照料感染者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4月下旬,这些医护人员在连轴转的间隙,通过电话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来沪这一个多月间的抗疫经历。其中或许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但这种于平凡处见证的伟大,是他们最真实的底色。
从核酸采样到进驻方舱
3月30日,远在上海公里外的安徽亳州,美年大健康护士王莹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驰援申城,投身抗疫一线。尽管略有突然,但王莹很快就作好了心理准备,“穿上了白大褂,救死扶伤就是自己的本职”。
经过一下午的紧急培训,带上为数不多的随身物品,王莹和同单位的另外两名医护人员便踏上了赶往上海的路途。从抵沪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加入了核酸采样的队伍。
凌晨4点,闹钟响起。在队伍集结完毕之前,王莹只留给了洗漱和吃早餐很短的时间。不到早上7点,王莹就已抵达所分配到的社区,穿戴好防护服、面屏、口罩,开始繁忙的采样工作。
一上午很快过去,中午用餐时,稍稍休息了一会,王莹又开始挨家挨户采样,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结束。和王莹同一批抵达上海的医护人员共有约50人,每天分组外出采样。
王莹原以为自己会一直在社区工作,直到上海疫情好转。但与多数上海民众一样,她并没有预料到这一轮疫情持续了这么久。
4月8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例,感染人数持续攀升之下,医院的建设也在多方支援下初步落成。王莹在此时接到命令,由于本地医护人员中“护理专业且资历在五年以上”者数量不足,她被选派至奉贤区医院(以下简称青村方舱)。
青村方舱由宝能集团园区的办公房改建而成。从接到上级指令改建方舱到工程验收、医护人员紧急集结到位,再到正式启用收治第一位病人,历时一周。尽管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但王莹初到青村方舱,在制度、流程上面临的仍是“从零”开始建设的局面,“大家都是从零经验开始的,但两天下来,我们医护人员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各自都配合得当,把工作流程梳理得更加顺畅,所有模式都是我们慢慢磨合之后得出来的”。
“一个轮班是名护士,我们两个人轮流跟奉贤本地的护士搭一个班头,负责1个病区。每个病区大概容纳张床位,医生一般都不在病区,我们与医生需要通过手机来沟通交流。前三天的时候,手机没有到位,遇到紧急情况,我们只能靠对讲机或者直接跑去找医生。”
在方舱,王莹的日常工作包括给患者发药、做核酸、测量体温、入院出院手续办理等。“早上接班后,我们首先要清点医生开具的药物,然后给所有病人测量并记录体温”、“病患随时会抵达,有一个晚上一下子来了30多个人,要给他们安置病床,要给他们安排入院手续,忙得焦头烂额”、“有病患治愈后出院,我们就得做好床铺的消杀工作以迎接下一位病人”……尽管工作紧密而繁重,但病区里短短4个小时的一个轮班,忙起来时间就过得很快。
常规来说,转入方舱的患者大多只有感冒、高热等症状,遇到紧急情况,医院,因为方舱不具备输液的条件。王莹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70岁的高龄患者,来时已有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刚来方舱还能够走路,但后来可能因为缺乏家人陪伴导致心态消极,生活也不能自理了,完全下不了床,我们两个护士架着她去上厕所”。
除了高龄患者,因不具备自我照顾能力而随父母一起被收治的儿童也让王莹投入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