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建华专栏用家国情怀培育新一代长三角人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其实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是家国同构与共同体意识。对正在大力推进的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而言,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将中央顶层设计落地实施,不断增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家国情怀激发、培育与构筑新一代“长三角人”同心圆。

国家整体发展,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南有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国家级发展布局带来的新使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比肩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海南自由贸易区则是进一步对外扩大开放的新探索、新实践。

江浙沪皖长三角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长三角城市群滨江临海,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自然禀赋优良;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综合经济实力强,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城镇体系完备。总体而言,长三角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应当承担国家整体发展更大更重更神圣使命。

怎样用家国情怀培育新一代“长三角人”?可从以下三维度同时发力:

一是认知层面上,应确立“长三角人”新概念。

对于长三角的目标定位,共识已经形成: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如果将长三角一体化拟人化比喻,就是将这片区域变为“一个人”。这就要上下同欲、认识统一,行动一致、主动融入。应当大力宣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规划、路径、举措、进展、成果等,在观念形态上突破一城一地的固有认知,确立长三角一体化的观念认知。

近期看到媒体报道有一个新的提法:“长三角人”。这非常有意思,相比较于上海人、南京人、杭州人、合肥人、宁波人、苏州人、苏北人等城市区域色彩鲜明的称谓,“长三角人”显得更为空灵大气,应当成为一种自觉的认识,并努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响。这就要求“长三角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打破以往传统的地域思维定势,站高望远,从长三角全域发展格局中谋划自身的发展,编织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同心圆”。

二是在实践层面上,超越一城一地狭隘发展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江浙皖绝大多数地区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大步进入工业化社会,像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宁波等特大城市正在进入新工业化社会。简要说,长三角城市发展模式经历三阶段:一是单个城市自我“内生性成长”阶段,无论是超大城市上海、特大城市南京,还是杭州、合肥这样的13座大城市,以及9座中等城市和42座小城市,与三四十年前纵向比较都以倍数成长壮大起来;二是发展到高速公路以小时计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格局;三是再发展到如今的高铁时代,“一杯咖啡时间上海到南京”,长三角驶入大力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新阶段。

一路走来,长三角地区面对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转型升级艰难;协同度柔性不够,行政壁垒与本位利益制约整体发展;一体化程度较低,尤其是10年、20年前规划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成为“同城化”的短板瓶颈,应当切实加以推进改观。为突破这些瓶颈,应当以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跳出本位主义的一城一地狭隘视野,实现整体协同、有机分工,合作发展、谋求共赢,携手打造“长三角命运共同体”。

三是在发展层面上,开阔协同合作共赢胸怀格局。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拥抱正在孕育发生的以智能化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长三角人”应当具有更前瞻战略思维、更宽广胸怀格局、更务实责任担当,以问题、需求、效果为导向,实现协同合作共赢。比如,如何营造创新网络、激发创新活力、吸引集聚人才,成为长三角地区一大课题;比如,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圈、价值链;比如,一些城市老年化程度高,已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红利;一些城市由于房价高企导致生活成本高,导致不啃老、想奋斗的一些80、90后年轻人感到绝望,想方设法逃离。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问题引发的现象,应当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进行综合平衡,实现先发地域城市带动后发区域城市,实现全域共同发展。

在年5月24日召开的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习近平对上海城市精神作了新提炼和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16字城市精神,其内核性精神气质就是一种家国情怀。

上海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文明,责任担当题中应有之义,就是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应进一步将上海城市精神内核中的家国情怀融入广大市民血脉心灵,肩负起“长三角人”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坐标系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对标顶级全球城市,着力打响“四大品牌”战略,大力增强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推进“五个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建设,更好体现国家形象、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让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为自觉共识行动。

(作者何建华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此文系9月27日下午在上海市奉贤区召开的长三角文明城市(区)文化交流研讨会上演讲整理而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