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模式研究
宋晴朱义张春松张群刘家霖崔心红*[1]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摘要:国内小微湿地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保护、利用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欠缺韧性生态空间建设目标下的小微湿地利用模式研究。根据上海小微湿地调查基础和管理需求,提出了上海小微湿地的定义和保护管理建议。通过综合考量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地方需求、周边影响与所有权限等主要影响因子,提炼“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四级城乡体系共同发展下的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的景观游憩、环境保护、自然保育和产业支撑等四个主要模式,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生态空间韧性。
关键词小微湿地;模式;保护;多元利用
Studyonmodelsforprotectionandmulti-utilityofsmallwetlandsinShanghai
SONGQingZHUYiZHANGChun-SongZHANGQunLIUJia-LinCUIXin-Hong*(ShanghaiAcademyofLandscapeArchitectureScienceandPlanning,KeyLaboratoryof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onEcologicalLandscapingofChallengingUrbanSites,Shanghai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LandscapingonChallengingUrbanSites,.Shanghai)AbstractStudiesonsmallwetlandsinChinaisstillatpreliminarystage.increasingattentionhasbeenpaidtoprotection,utilizationandsupervisionofthesmallwetlands.However,veryfewstudieswereconductedonthemodelsofsmallwetlandutilizationwiththegoalofbuildingresilientecologicalcapacity.Basedonabaselinesurveyandmanagementrequirementsofsmallwetlands,wedevelopedthedefinitionofsmallwetlandsinShanghai.Consideringthemaininfluentialfactors,suchasecologicalenvironment,geographicallocation,localdemands,surroundinginfluenceandownership,werefinedfourmainmodelsoflandscaperecrea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natureconservationandindustrialsupportfortheprotectionanddiversifiedutilizationofsmallwetlandsinShanghaiunderthecontextoffour-levelurban-ruraldevelopmentsystem“Mainurbanarea-newcity-newtown-village”,inordertogivefullplaytoitsecosystemservicefunctions,andtostrengthentheresilienceofurbanecologicalcapacity
Keywords:smallwetlands;model;protection;multi-utility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CoP13)上,中国首次提出《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年起,国家林草局将小微湿地保护列为主要工作,小微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江苏等地陆续开展了“小微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建设试点工作,但目前国内小微湿地在定义、管理、工程技术和制度管理上都尚未形成统一。小微湿地面积小、分布广、生态系统脆弱,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被严重低估,是容易被忽略的隐形自然资源(安树青等,)。上海瞄准“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对湿地资源提出了量和质的双重要求。小微湿地是形成城市湿地生态网络的重要组分,其保护和多元利用是落实湿地保护率和保有量、河湖水面率等指标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生态韧性的重要手段。
1小微湿地研究进展
1.1小微湿地国内外基础性研究
s起,欧美国家就开始对小微湿地进行调查研究。欧洲池塘保护网络(EPCN)组织英国、西班牙、苏格兰等国家开展合作,调查小微水体的数量、生态状况、丧失原因、威胁状况等,陆续发布了“池塘宣言”、“池塘、水塘和小内湖:苏格兰小水体管理和建设的优秀实践指南”(Biggsetal,)等,对小微湿地的恢复和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美国学者们研发了区域尺度下,围绕野生动物保育,利用高精度LiDAR激光雷达、航空影像等遥感技术识别小微湿地的方法(Leonardetal,;Mwitaetal,)。还针对北美洲的草原壶穴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发起了“小微湿地项目”(Dahl,)。国外研究的调查对象森林和草原环境里的自然湿地和乡村人工湿地为主,聚焦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水文调节等小微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Casasetal,;Heftingetal,;Calhounetal,)。然而,各国对小微湿地的定义各不相同,尚未形成调查、监测和建设方面的技术标准,缺乏长期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研究。
自年起至今,国内已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对国内8ha以上的湿地本底资源具有了充分的了解认知。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针对地方特色,在实施中提高了湿地资源调查的工作要求,分别排摸了1ha以上和5ha以上的湿地资源类型和面积。近些年相关小微湿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定义、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相对缺乏关于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和环境组分、服务功能影响因子、时空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基础性和特色性研究(赵晖等,;陈新芳等,)。
1.2小微湿地国内项目示范
自年起,国家林草局将小微湿地保护列为主要工作,小微湿地实施有效保护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北京、上海、湖北、山东、江苏等省市依托湿地公园、美丽乡村、退耕还湿、河道治理等工程项目,陆续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建设试点,一批公园湿地景观营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营造、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示范项目相继建成。如何优化生物组分、提升生态功能,如何分类建设具有特色的小微湿地示范工程,增加生物多样性,增进民生福祉,增强生活幸福感,是小微湿地建设亟待研究的方向。
在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区等城市建设开发区域内,小微湿地的建设宜以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健康生活环境改善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北京于年启动了一批小微湿地建设,同时着手编制地方标准《小微湿地建设技术规程》。亚运村北辰中心花园、朝来森林公园三期等城市小微湿地示范工程,通过地形构建、水生植物群落配置、亲水步道架设等工程技术,营造高楼大厦间的自然意境和森林公园绿水共融的和谐景致。上海以城市更新战略为契机,通过生态空间布局调整和景观提升,不断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打造河岸花境。黄浦区古城公园的溪流岩石花境和广场公园(黄浦段)赏心湖畔,根据种植区域地理条件,通过水生植物群落配置,巧妙结合地形和水势,营造出近自然的滨水花境。
在乡村区域,小微湿地的建设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净化水质、规范生活生产、丰富生物多样性。上海市青浦区、崇明县、奉贤区、浦东新区等水资源丰富的区县,通过连通村级河道、宅沟和水塘等,利用多种生态治理技术,改善提升小微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营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江苏常熟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发展指引,以泥仓溇、沉海圩、蒋巷村为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建设了一批乡村湿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充分挖掘了小微湿地净化水质、休闲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康晓光等,)。
2上海小微湿地多元利用策略
2.1上海小微湿地的定义与管理
上海第二次湿地调查面积以5ha为起调线,因此,上海小微湿地即指,在上海市市域范围内的,全年或部分时间有水,面积在5ha以下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在10m以下、长度在5km以下的河流湿地。小微湿地应具有至少一项生态服务功能,如防洪蓄水、水质净化、保持土壤、消浪护岸、气候调节、固碳释氧等调节服务;休闲旅游、科研教育、历史文化、社会康养等文化服务;生物多样性维持、净初级生产力等支持服务。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充分落实和深化“韧性生态之城”的目标,基于上海平原地区特点、经济发展阶段和生态空间特征,提出了湿地体系的建设要求,以及“两圈、一带、一网、两集合群”湿地总体布局。城市人工库塘和景观水面等小型湿地集合群作为“两集合群”之一,纳为上海市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组分。小微湿地具有面积小、分布广而散的特点,同时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崔丽娟等,)。研究表明,与大型湿地相比,小微湿地的形态复杂、周长-面积比值大、周边用地类型多样化等特征,有利于构建适宜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BlackwellPilgrim,;Cohen,etal,),有利于促进城区生物多样性(Capps,etal,),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Sunetal,)。
上海小微湿地形式多样,既有自然湿地,又有人工湿地。在中心城区,一般以公园绿地、建筑群(小区、单位、学校等)内的水体等小型景观水体形式存在;在郊区,一般以林带内水体、池塘、村级河道、养殖塘、农耕沟渠等形式存在。管理涉及到绿化林业、水务、农业农村、镇村政府机构等多个部门。上海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调查监测、河湖水面率等列为专项工作,是政府生态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湿地资源的面积和质量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小微湿地作为隐形自然资源,日益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用好小微湿地,是行业考核的有效抓手。
2.2上海小微湿地多元利用适宜性评估
小微湿地的形成过程与区域长期的人为活动存在较大关联性,受到人为干扰程度较大。由于面积小,生态环境质量参差不齐,小微湿地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组分不完整、水环境容量小、自维持能力不足等问题。为确定小微湿地的发展方向和利用模式,需开展前期本底调查,进行适宜性评估。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识别水体斑块,并根据小微湿地定义相关的面积、形状指数等阈值筛选条件,快速识别出小微湿地斑块。
评估的主要影响因素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周边用地类型、地方需求、土地所有和管理情况等,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合理选择“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在高度城市化发展背景下,推动小微湿地可持续发展,起到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区域生态经济、释放生态红利的目标。
2.2.1生态环境
应综合考量小微湿地的水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状况,评估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本底生态环境现状是确定其保护形式和建设目标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较好的小微湿地应优先挖掘其多元利用的潜力。
2.2.2地理区位
应考量小微湿地距离城市或城镇中心的距离,对那些距离人口聚集地、流动区较近的小微湿地,以发挥景观提升、生态宜居等生态服务功能为主。那些处于关键生态区位的小微湿地,则以近自然保护为主导,增加生物多样性,扩大科普教育宣传,适度开发生态旅游。
2.2.3地方需求
在城市双修和乡镇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以地方发展规划中的区块功能性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定位小微湿地发展的目标,如森林康养、养殖农耕、科普文化、生态旅游等。
2.2.4周边用地类型
周边用地状况可能会对小微湿地造成水体污染、人为干扰等影响。若周边有水质量较好的河道、水库等水资源的,则以相互连通为上。若周边为生活、生产用地的,则应考虑因生活、工业、耕地等带来的污染和干扰。
2.2.5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
小微湿地的保护利用涉及其所有权的归属及其管理部门。优先开发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下的小微湿地。行业管理可能涉及绿林、水务、农业等部门,管理宜委托专业团队做好日常巡查、定期监测、设施维护等养护管理工作。
2.3上海小微湿地多元利用模式
上海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四级城乡体系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小微湿地的“毛细血管”密布优势,合理把握小微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鼓励“湿地+”的多元利用模式。拓展生态空间的功能内涵,以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小微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2.3.1湿地+景观游憩
在城市建设开发区域内,人口聚集和流动之处,小微湿地的建设主要以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内水体为对象,通过景观提升和优化技术,营建以休闲游憩、美化景观、科普教育等为主导功能的近自然景观,兼顾历史文化宣传、蓄水排涝等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公共空间与健康生活品质。
2.3.2湿地+环境保护
以村级河道、水塘、村沟宅河等为载体,通过疏浚工程、生态浮岛、优化水生植物群落配置等水质改善技术,集中处理生活、生产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实现农村人居和农耕环境的综合整治,发挥小微湿地水质净化、农耕浇灌等生态服务功能。
2.3.3湿地+自然保育
依托郊野公园、生态廊道、野生动物栖息地、特色植物保护地等建设工作,以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利用大型公共绿地、公益片林、外环绿带、防护林等区域里的小微湿地,营建水绿交融的近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同时,发挥其支撑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积极的社会效能。
2.3.4湿地+产业支撑
在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新市镇和乡村地区,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整合周边林地、农田等生态资源,推动湿地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科普基地等产业发展。既带动了城乡经济发展,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3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议
3.1制定行业管理规范
小微湿地建设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综合林业绿化、水务、农业等相关行业与管理部门的建议,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保护形式,有序推进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配套出台一系列上海关于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设技术等地方规范和标准,从制度建设上提升小微湿地的地位,为地方小微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定章立制”。
3.2推进科研技术创新
加强普查监测、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摸清上海小微湿地数量、分布和质量底数,设立长期监测点,用更严密的数据支撑在高度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微湿地所发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着保护优先、生态宜居的发展原则,根据发展定位,推进小微湿地建设工程中水生动植物群落配置、生态驳岸建设、水环境改善等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打造“湿地+”工程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
3.3打造优秀典范工程
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结合市级、区级、镇级、村级等不同尺度的生态发展规划,优先建设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的、有地方开发需求的小微湿地。如生态廊道水体提升、公园新建与改造、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公益林片区开发等。深入挖掘小微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微环境调节、游憩休闲等方面的巨大发展潜力,争取专项资金投入,打造示范工程,实现小微湿地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3.4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通过相关行业的新闻媒体、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