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则名为《勇者不孤》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18名分别驻扎在上海16个区、担任村居书记助理的届上海市选调生,用线上合唱的方式,共同演绎了这首改编自《孤勇者》的抗疫歌曲。
视频的策划、拍摄和制作者,是5个月前被派驻到浦东新区新场镇祝桥村驻村锻炼的复旦大学届硕士毕业生张声伟。按照上海市委组织部要求,他和所有去年7月刚刚走出校园的上海市选调生,今年下沉到村居,开始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
“白天忙着给村里多人做核酸检测、送物资、配药,视频制作只能放在深夜。”他说,4分26秒的视频,自己却花了近一个月完成,而做这个视频的初心也很简单,“希望记录下一线防疫工作者的点点滴滴,向参与大上海疫情防控保卫战的所有人致敬,为抗疫工作注入士气”。
视频末尾,18位参与演唱的选调生名单中,7位来自复旦大学。
迈出象牙塔、走入百姓家。年轻的他们,时刻不忘母校嘱托、传承复旦红色基因,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磨砺中历练,在硬仗中成长。
一起来看歌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们刚走向社会,就迎来这么一场硬仗
极大加速了成长,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张声伟
上海市浦东新区选调生
生命科学学院届硕士毕业生
派驻地点:浦东新区新场镇祝桥村
3月27日晚9点,我们村收到了封控通知,整整忙了个通宵,直到第二天晚上9点。我用这期间录制的视频碎片记录了这24小时,发到自己的视频号上,得到了“浦东发布”的转载,同事和村民看到后都特别受鼓舞,纷纷转发。
自此,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工作间隙拍视频。
我看过不少改编的抗疫歌曲,都很受触动。我想,抗疫是全上海的事情,基层工作者这段时间真的非常辛苦。我们选调生恰好分布在16个区各个村居,能不能创作一个视频致敬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呢?
如果用两个词概括这段时间的基层工作,那就是抗疫和保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管是街镇还是村居,压力都很大。我在歌词里写的“喉咙嘶哑、满手褶皱”,丝毫没有夸张。
我们村的防疫专干有近一个月时间每天要接80多个电话、换七八套防护服,耳根都被口罩磨出血。
祝桥村常住人口人左右,不仅有很多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一座学校。日常核酸、发放物资、转运病人……原先,我对这个4平方公里的村子很陌生,但现在非常熟悉,因为每一条路,我都开着三轮车或者骑着电驴走过无数遍。老家湖南的我原本完全听不懂本地话,现在居然有人说我也有点本地腔了。
60多天里,我们村9个工作人员睡在村委会沙发上,白天处理各种事。疫情暴发后,办公桌上平时安静的电话一下响个不停。有人求医问药,有人食物短缺,有人想要返乡等等,我们都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解决困难。5月初,村里从30例阳性到清零,生活秩序终于逐渐恢复正常。
对于我们这届选调生而言,刚走入社会就迎来这么一场硬仗,极大加速了成长,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睡在方舱外的那晚,说不怕是假的
但我们不上谁上?
只能往前冲,也一定要往前冲
屈煜
上海市闵行区选调生
文献信息中心届硕士毕业生
派驻地点:闵行区浦江镇先进村
从5个村居到跨地区转运大队,医院,三月初疫情发生以来,我先后参与了浦江镇域内疫情防控一线的8个点位工作。
毕业不到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讲到年轻干部要提高“7种能力”,我以前认知有限,现在每天都在历练。
3点半起床,4点开会,4点半取物资,5点接医护人员,5点半喊村民做核酸……这是我在先进村工作的状态。
每轮核酸采样余人,我和同事不仅要协助核酸检测,还需要统筹安排医护人员、安抚村民情绪。除了先进村,我也身着大白增援到附近几个村居协助核酸检测、统计物资需求、配送发放药品等。疫情高峰期,我还负责跟车转运密接人员,送阳转阴的市民出舱回家。
4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领导电话,让我紧医院。原来,先前方舱指挥部工作人员出现核酸异常,急需替补。
当天下午六点到到次日凌晨两点,我和领导、同事三人不吃不喝,八小时连轴转,终于摸清了方舱情况,安排好后续工作,最后在马路边的人行道搭了个简易帐篷短暂休息。睡在方舱外的那晚,你若问我怕不怕,说不怕是假的。但我们不上谁上?只能往前冲,也一定要往前冲!
进入方舱后,我担任副总指挥和临时党支部的组宣委员。起初人手极度短缺,我们三人担负起送饭配药、接收物资、排查患者基础疾病、阳转阴患者出舱、安抚市民情绪等各项工作。
相比于村居和转运防疫,这里的工作难度、强度都翻了几番,我不断请教同事,优化工作流程,积极发动志愿者和退伍军人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我也经常和舱内志愿者沟通,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促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现在习惯24小时全天开机,而且把音量调到最大,生怕错过什么消息。患糖尿病的老爷爷缺药了、有各种疾病的老奶奶突然头晕、刚入舱的患者半夜焦虑失眠……每天都有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同时还要兼顾自身的防护安全,确实已经身心俱疲,但我不断告诉自己,战“疫”拼打法,更拼意志,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实际上,也正是这一件件事虽平凡琐碎,却枝叶关情,让我感受到工作价值所在。
随着上海疫情好转,前几天我们终于关舱了。回顾这段日子,百感交集之中甚至有些恍惚。角色在变,初心不改。我不仅深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对“以人民为中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年武汉疫情时,我就很想去武汉做志愿者
这一次,我终于上了前线
徐永辉
上海市公安局专项选调生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届硕士毕业生
派驻地点:奉贤区奉城镇卫季村
在上海读了3年书的我,之前从没来过奉贤区。来了才知道,这个我从未听过的卫季村位于上海最南端,再往南5公里就是海边了。虽然地方很陌生,但是这里的人对我都很亲切,所以融入起来很快。
3月24日,卫季村进入封控至今,我一直住在村委会大厅。作为书记助理,我没有具体条线,什么活儿都干。从疫情防控战打响起,我就没有了下班的概念。很多村民问我们什么时候下班,我们的回答都是不会下班,我们一直在这里。
这50多天里,村里已经开展近40次核酸检测。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我们决定开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采样。凌晨4:30天没亮,大家就要起床洗漱,穿防护服,一小时后开始入户采样,持续到上午11点。吃完午饭,我们再去镇上的超市把村民们购买的物资运回、消毒、分发。
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每次核酸前,我需要用自己的手机帮他们输入身份证,再把核酸码截图后打印成纸质版。光这一项工作,在每个人身上都要花费两三分钟的时间。我是学计算机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前后写了六七个小程序,让计算机代替了各种繁琐的重复性工作,效果显著。同时为了让村民能够更方便地购买到物资,我在团购软件上线了卫季村购物超市,累计帮九百多户村民采购物资。
4月2日是最惊险的一天。那天,我负责上门采样的一户村民检测异常,连夜抗原检测后发现三人均阳性。我和同事在这户村民家门口守了一夜,防止他们出户引发传染。万幸当时我防范得比较好,我们村委会没有倒下,一直坚持到现在。
为了更加及时地了解村民的诉求,我专门建立了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