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十佳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503/6548169_0.shtml“世界安宁疗护日”是年由全球安宁疗护联盟委员会组织为支持全世界安宁疗护发展的统一行动日,在每年十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共同开展,以唤起更多人对安宁疗护的正确认识,共同关心末期病人的照顾需求。今年世界安宁疗护日是10月8日,主题为“治愈心灵与社区”。目前,上海已实现安宁疗护社区全覆盖,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其中提供安宁疗护病房的有家,提供安宁疗护门诊的有79家。记者了解到,作为奉贤区东部地区唯一一家开展安宁疗护病房及门诊的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今年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并没有停止接收有需求的末期病人。如今,在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里最年轻的一位患者,没有超过60岁。上个月送来舒缓疗护的时候,他因脑出血昏迷不醒处于病危状态,家属原本希望他能在这儿安详、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在安宁疗护团队的悉心呵护和治疗下,他竟奇迹般地渐渐平稳了下来,病情也有所好转。今天早上医生查房时,他还能与医生护士们简单交流了。“咳嗽还咳吗?胃口怎么样啦?”“不咳了,蛮好。”目前,该社区的安宁疗护病房有13张床位,团队配备12名医生和19名护士。收治的患者以生存期3至6个月内的晚期肿瘤病人为主,也包括高龄、慢性病终末期患者,许多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负担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常常伴随焦虑、暴躁,此时治愈性医疗对他们而言已是无效医疗,为了有效提高临终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量,这里的医护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倾听和安抚。年,刚刚规培满期的卫进来到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成为了一名医生,她没想到的是,自己将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公里的专职医生。刚来那会儿,如何好好地与这些特殊的病患和家属沟通,成了这名年轻医生最担忧的一件事。“和他们交流的方式和普通病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更注重内心、心理的一些疏导和讲话方式,而且非常需要家人的陪伴或者医生护士的陪伴。”卫进回忆刚开始接触患者的时候,她既紧张又害怕,怕自己交流的方式不对,也怕患者觉得她不亲近,现在一年下来,通过团队里老师们的指导,和各式各样专业培训,以及市级专家教授的安宁疗护人文查房的学习,她已经渐渐掌握了交流的“技巧”。“从他们来到病房到送他们一一离开,有时候感觉他们和自己的家人一样,我也会偷偷的觉得很难过。”工作一年的感触,也让她更想努力守护好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公里”。相对于新手来说,主管护师沈红,是安宁疗护团队里的“老手”。8年安宁疗护专职护士的经验让沈红清楚,安宁疗护要解决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内心的恐惧、不甘等。帮助患者完成心愿,不留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是安宁疗护中很关键的一环。“因为疼痛,他们难免会焦虑、恐慌甚至愤怒,而我们护士能做的就是悉心护理,无微不至的关怀......平常多听听,多观察他们到底有什么心理压力?有什么喜欢的、不喜欢的?或者是遗憾的,都要记在心里,到时候就可以和家属或者我们的团队商量,尽量满足他的心愿,让他离开的时候能更平静,甚至少一点遗憾。”护理过的许多患者中,有一位晚期肾癌老年患者给沈红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年前,老人抱着为自己好好送终的心态找到了离家最近拥有安宁疗护病房的社区。起初,他情绪非常低落,时常一个人呆坐着静默。在一次次护理过程中,善于聊天的沈红了解到老人原来是个孤老,没有子女,唯一的侄女也因种种原因关系紧张。在和团队沟通商量后,大家决定帮助老人缓解他与侄女之间的关系。“亲情的陪伴有时候大于医疗的治疗,我们联系过街道,也通过他的哥哥,联系到了侄女,平时和老人聊天的时候,也会听他讲起家里的事情,现在他侄女逢年过节都会寄东西过来,虽然还是没有见面,但关系已经缓和点了,我们也都在努力中,老人的整体情况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沈红说道。终末期疾病是冰冷的,但在一个富有人文理念的安宁疗护团队的照护下,患者和家属才会感受到生命照顾生命的温度。因此,这也成为了在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病房都已停止接收病人,但安宁疗护病房依旧坚持接收的原因之一。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胡萍告诉记者,当时疫情期间,考虑到这部分人群比较特殊,且他们也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在那段时间,他们并没有停止接收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当时是让家属做好核酸、做好相应防护,在严格符合相关防控要求下,允许患者的家属到病区不离院且长期固定陪护,也是为了满足患者最后的心愿。”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年成功创建上海市舒缓疗护病区到目前为止,该病区共收治近名生命周期不足3个月的晚期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处于不可逆的终末期患者,其中,在疫情最严重的3月至5月,接收了4位患者,并让他们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