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上海7区:静安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民办小学摇号结果出炉。今天已是第二批摇号的结果了。5月18日,第一批“上战场”的是浦东新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宝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崇明区的家长。
家长们这两天捧着手机,守着短信,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一位某区家长说:“今年大家普遍都很懵圈。因为之前为了幼升小、小升初,做足了准备,放足了长线。但今年摇号制度一出,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失效了。”
没错,今年是上海“民办摇号”的第一年。虽然是首次,但上海此次民办学位摇号是全程录像,公开公平。
民办学校电脑随机录取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全程录像,过程和结果接受公证机构的监督,现场向市、区两级教育行政、督导、监察部门以及学校家委会代表等公开,确保公正公平。电脑随机录取结果将以短信方式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家长也可访问各区教育网站、登录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或上海“一网通办”查询。
摇号不只看运气,更重要的是家长的选择。
摇号政策下,孩子的实力和学校是否录取完全没关系,结果随机产生,尖子生差生都一样看运气。
但运气是一方面,孩子最终录取到什么样的学校,还与家长的选择和策略有关。
上海今年在摇号政策下,家长不用像往年那样带着孩子广撒网,多覆盖,不用再穿梭在各个学校进行笔试、面试。今年取消了面试,孩子也不用四处奔波。家长只需选好民办学校进行“一个第一志愿+一个调剂志愿”的单选题,相当于押宝押在了一棵树上。
竞争小了,家长的志愿选择就成为孩子升学的关键所在。
有一大批家长采取“稳中求胜”的策略,为了保险起见,就放弃了这所一流学校,转而报了居住区,另外一所相对不那么好的民办学校。因为那所学校的报名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相差无几,所以基本能够保证摇进。
然而,也有非选优质学校不可的家长。某著名民办校内摇号,重点班前两名没摇上小升初,父母找人找关系都不好使,急得抱头痛哭;学校也急,尖子生啊,谁不想“掐”下来?可是摇号结果透明公开,毫无办法。
近几年,把教育交给学区,把教育交给摇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或许是解决教育公平,不尽人意方法中的最人意的一种。
民办学校实行“摇号录取”,是为了体现一种普适性的公平原则,除非你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摇号录取”这个概念,即“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于是,“一呼百应”。银川市、宝鸡市、广东省、江苏省、呼和浩特市、杭州市等各省市皆宣布,民办学校小升初将实行%摇号。
在政策下发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响应,进而逐渐覆盖全国。
公办学校的划片区入学采用的是“单校划片”的方式,即一个小区对应一所学校。没有完美的制度,在该制度的长期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供不应求的问题,随着大量家庭涌入,优质学校难以提供足量的学位,开始集中出现学位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学区房价爆炒的问题;比如说当民办学校实行“摇号录取”以体现教育公平的时候,公办学校反而以“学区房”的录取方式,与教育公平的原则背道而驰。
“全民摇号”针对的不仅是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未来的改革方向也将是在大片区下的摇号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