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据上海统计局数据,年上海常住人口为.8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面对持续加深的老龄化程度,上海的适老化改造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市民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需求量之外,养老服务的模式创新也在面临挑战。谈及养老话题,不少网友表示老了以后想要和闺蜜一起抱团养老。而与此同时,在空巢化日益严重的农村地区,老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也使得养老院养老模式面临较大阻力。理想化的养老模式总要回答这些问题:和谁一起?在哪里?多少钱?对此,奉贤区柘林镇因地制宜,推出宅基嵌入式养老新路径,将农村宅基地资源改造为宅基养老点,命名为“椿萱庭”。在家门口抱团养老走进柘林镇新寺村的“椿萱庭”,小院一侧栽着椿树,周围种着萱草。新寺村党总支书记叶飞宇解释说,椿树象征着“父亲”,而萱草象征着“母亲”,椿树长寿、萱草忘忧。“椿萱庭”新寺村宅基养老点全貌。受访者供图这座小楼原是一栋宅基房,上下两层共计㎡的建筑面积,如今里面住着六位老阿姨,都是新寺村的村民,名副其实的“抱团养老”。老阿姨们两人合住一间,屋内陈列干净简单。面对记者,她们丝毫不吝自己的笑容,积极地回应着:“开心!”“快乐!”几位老阿姨都已年过八十,但仍显得精神矍铄。由于椿萱庭并不承担护理功能,因此在入住时会对老人进行健康评估,确保老人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住在这里,老人平时可以在客厅看看电视,也可以在院子里侍弄一块共建菜地,甚至坐下凑桌麻将。“她们之前特地和我提出要放一张麻将桌,我还想着买个手动的让她们多动动手,她们说不行太累了,要买个自动的。”叶飞宇笑着回忆道。老人们在餐厅。受访者供图在老人的生活保障方面,养老点也配备了厨房、浴室和医务室。一日三餐会由服务人员负责提供,老人可以在餐厅用餐。浴室内也进行了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并且老人的洗浴也都通过服务人员助浴完成。在医务室,每周五会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上门巡诊,确保老人的健康状况良好。助浴室内有适老化设施。记者蒋乐来图养老点内的双人房间。记者蒋乐来图全方位服务、抱团式养老,一日三餐、住宿、日常照护全包围,每位老人的收费标准是每人每月元,平均每天50元左右。相较于养老院而言,这样的费用不可谓不低,而且这些原来独居的老人“抱团”之后,他们原有的宅基地得以租借给村集体,带来的租金收入远超养老点的服务费。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在自己或许住了一辈子的村子里,还和自己熟络了数十年的朋友在一起。面对农村老人安土重迁的观念,“椿萱庭”提出要让老人“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惯”,在家门口快乐养老、健康养老。三年内全镇各村全覆盖农村是留不住年轻人的,叶飞宇对此深有感受。他告诉记者,新寺村常住人口在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大概有人,占比几近四成。更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其中一个村民小组年纪最小的村民也已达到60岁,最年长的已经是98岁高龄。把范围扩大到柘林镇也类似,5.7万余人的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有2.1万,占比达到36%。这些数据都远高于上海的总体情况。农村人口老龄化及空巢化现象严重,子女家住城区,老人在农村宅基老屋中独居、平时无人照应亦是常态。老人不愿离开乡村,也不愿增加儿女负担,而送父母到养老院的儿女也常常被视为不孝。新寺村“椿萱庭”于年5月投入运营,主要吸纳本村宅基周边有生活自理能力、且有“抱团养老”需求的老人,优先保障本村独居、困难、空巢、失独老人及宅基地流转的老年人就地养老。这在模式上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新寺村养老点仅能供10位老人入住,相较于村内老人群体规模而言还是九牛一毛,但老人的观念毕竟不易转变。“他们一定要守着自己的家,就不愿意出来。”叶飞宇告诉记者,有时候白天会有将近30位老人来“椿萱庭”吃饭,但是晚上肯定要回去。虽然尚在起步阶段,但是农村养老本就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如今或许找到一个方向。据柘林镇介绍,接下来将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全镇各村“椿萱庭”全覆盖,计划年首批完成5家。每个“椿萱庭”养老点的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配置5-15个房间,容纳10-30位老人居住,每个房间建筑面积约为20平方米。养老的侧面:乡村振兴和再就业从一个更广的视角去看,“椿萱庭”不仅仅是一种养老模式,更有野心成为一套多元乡村问题的集成解决方案。尽管新寺村的椿萱庭仅是全镇的多个站点之一,但当下的建设已经可以窥得一个闭环模型的雏形。如今,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农村宅基地。如何盘活农村沉睡的宅基地资源、激活农村宝贵生产要素、增强农村产业吸引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课题。一方面,“椿萱庭”模式本身就是宅基地流转带来的新业态。另一方面,解决了宅基地流转后屋内老人的安置和养老问题,也解决了村集体统一管理利用宅基房的后顾之忧。“椿萱庭”优先保障本村宅基地流转的老人就地养老,这种“离地不失地、离房不失房”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村民流转宅基地的意愿,也使得乡村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利用更多资源。在此基础上,住进“椿萱庭”的老人所流转的宅基地在产业化利用中取得的收入,又将反哺“椿萱庭”的日常运营。如此闭环之下,老人有了收入也有了生活保障,养老点有了资金来源,乡村经济也有了活力。除了乡村振兴之外,“椿萱庭”的运作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退休村民再就业的问题。每个养老点会有3-4名工作人员,主要由本村村民担任。叶飞宇表示,目前新寺村养老点的工作人员都是本村的“小老人”。她们熟悉本村语言,也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能让老人更有归属感。同时,她们自身也可以在退休生活中再增加一笔收入。目前迎龙村、金海村、临海村等第二批“椿萱庭”宅基养老点已经投入建设。“椿萱庭”与专业的、有护理职能的大型养老院固然不同,叶飞宇说更像是“托老所”,把一群老人聚在一起,给他们养老,只要他们合得来,都会很有乐趣。对他们来说,还在村子里,就还有家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