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桂园王座不保指标全线下滑,又爆挪用公款

年,碧桂园位列《财富》世界强第位,跃居全球房地产行业之首。自年入榜,三年以来碧桂园在该榜单排名累计攀升位,发展神速。

然而,负面消息却始终缠绕着这位房企“大拿”。房屋质量不过关、业主投诉无门、安全事故频发……近日,又有员工挪用多万元公款的丑闻被踢爆。

“一个小出纳‘自由转账’两年多都没发现?”“内院都管不好,还能管好院外的房子吗?”一时间,对碧桂园的质疑声接踵而至。而房屋质量、近期的业绩波动、高周转模式等问题也引发了热议。

围绕质疑,不禁令人发问,碧桂园在第一的宝座上还坐得安稳吗?

越捅越大的丑闻窟窿

此次巨额公款的挪用,是犯案者利用了公司的财务管理漏洞。

其实,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个“大窟窿”更贴切。钻营这一“窟窿”的,往前细数,小到销售,大到区域总裁。原碧桂园贵州区域总裁黄士冯(后华鸿嘉信总裁),原贵州区域片区执行总裁杨华平、副总裁关秀云、副总裁黄三峡,碧桂园海南区域营销助理高某等人。动辄千万、数亿元的巨额资金,在财务漏洞中几进几出。

年8月份,碧桂园自己还发出两份有关高管贪污受贿的监察通报。今年1月份,公司内部又流出一封“举报信”,大概内容直指碧桂园高管作风不正、以权谋私等经济违纪行为。

说好的“五星级的家”呢?

由于三四线城市棚改货币化,年后,碧桂园进入下沉市场,以高周转模式让财富雪球迅速滚大。产品雷同、广告炫目、保险式营销成了碧桂园的标签,连夜画图纸成了“惯例”。

高周转下,伴之而来的是关于房屋质量的投诉。在黑猫投诉搜索“碧桂园”相关词条,与房屋质量问题相关的投诉达条。

公司口号“一个五星级的家”也被网友调侃称“一个五星级的家”。

高周转下,施工安全引发的事故也屡见不鲜。

近两年来,南雄市雄州碧桂园、广西崇左碧桂园、上海奉贤区碧桂园等多个项目均发生重大工程事故,死伤数字触目惊心。仅年就有3起震惊全国的事故被曝出。今年5月16日,碧桂园郑州一在建工地,又出现了施工塔吊倒塌事故。

“雷声大雨点小”的机器人项目

在安全事故频发的年,碧桂园开始着手投入建筑机器人项目,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对于该项目,杨国强表示,用最快的速度,在建筑行业把工人数量减少50%,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并表示,将在5年内,在机器人领域至少投资亿元!

然而,比起去分担作业现场的危险,碧桂园的机器人们更喜欢去安全的商场卖萌。碧桂园在粤港澳大湾区九大城市布局了80家机器人餐厅,然而,餐厅内的顾客经常寥寥无几。

跨界的手,还伸向了农业。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携手华大农业建设中国(武汉)种谷、对价3亿元收购华大基因农业控股有限公司80%股权……

然而,无论是机器人还是农业,都在拖累疲惫的碧桂园。仅仅是年上半年里,碧桂园就因新业务板块前期的投入,产生了约9.4亿元的税前亏损。

营利双降,狂奔后的失速

曾经,碧桂园从年的.35亿的营收规模一路高攀,到年,营收规模已达.08亿元。12年来,年复合增速高达31.77%,成长惊人。

然而,年,公司却迎来了12年来的首次业绩下跌。

年公司全年营收.56亿元,同比下降4.74%;实现归母净利润.22亿元,同比减少11.45%。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疫情的影响。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从年开始,碧桂园的营收增速就按下了减速键,年、年、年,公司的营收增速分别为67%、28%、-4.74%。

其它指标也全线下降。年报显示,碧桂园去年的毛利为.05亿元,同比年降低20.32%;核心净利下跌19.3%;房地产开发收入从上一年的.12亿元下降至.41亿元,同比下降5.4%。作为收入支柱,房地产开发业务业绩下降,也是集团整体收入下降的主因。

为了“保业绩”,碧桂园在年降价甩卖房产。年业绩报告显示,交付物业所确认收入的平均销售价格,从年的约元/平方米下降至约元/平方米,同比下降了5.08%。而元的均价,比起全国元的均价,低了整整元。

降价背后的原因,或与拿地区域有关。

在十强房企中,碧桂园是极少数将重心放在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大佬。据了解,年碧桂园新增的土地储备中(按权益金额),65%的土地储备位于三四线城市,35%的土地储备位于二线城市,几乎没有一线城市的身影。

然而,在地产调控之下,三四线房价在年不再坚挺。今年在纳入国家统计局范围的70个大中城市里,有20城市房价同比下滑,绝大多数都是弱二线及三四线城市。个别城市甚至跌幅超过10%。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国开行收紧棚改、房住不炒、三道红线等房企政策的轮番擎制下,碧桂园下沉三四线城市房价疯涨的红利逐渐消退,碧桂园面临着失速的困境。而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管理漏洞也自然成为了碧桂园不计后果的“后遗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765.html